北京市首个“内嵌式”医疗床位项目日前落户西城区天桥街道的养老机构——北京友谊诚心社区。作为本市最新医养深度融合举措,可以解决养老机构老人住院难问题,同时缓解医疗机构就医压力。
“为了开设病房,我们对养老机构的原有功能区进行了标准化、适老化改造,并按相关要求分开设置患者通道和医护通道。”北京友谊诚心社区负责人介绍,病房区域约85平方米,其中设有两张医疗床位,还有护士站和治疗室等专业设施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病床床头设置了智慧化的呼叫设备,床旁放置着输液装置,卫生间加装了适老化扶手。
“最近几年,我们医院与周边养老机构共建医养联合体,为机构老人开通救治绿色通道。过程中确实发现,一些机构老人就诊,尤其是住院仍存在诸多困难。”宣武中医医院副院长李淑兰介绍,为此,在区卫健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该院将病房开进了养老机构,由医院垂直管理。
有了“内嵌式”病房,机构老人可以在机构直接住院,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安全、连续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。“当机构老人病情变化或出现紧急情况,经医生评估满足住院要求后,可直接入住‘内嵌式’病房。”李淑兰介绍,前期,该机构医务室的医护人员数次到该院接受专科规范化培训。目前,“内嵌式”病房的医疗操作与护理标准均与该院同质化对接。
“内嵌式”病房还引入医疗机构三级查房制度,将有宣武中医医院的专家定期查房,为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、调整把关。
“西城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2.5%,高龄老人多、就医需求大。”西城区卫健委副主任张楠介绍,本次开设“内嵌式”病房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400余名,平均年龄超过84岁。最近1年,机构老人外出就医超过600人次。“高龄老人住院耗时耗力,挂号、办手续、转运、陪护……不仅折腾老人、折腾家属,也增加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。”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,该区试图通过开设“内嵌式”病房,调整医养结构、优化资源布局,打通机构老人医疗照护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构建预防-治疗-康复连续性健康管理体系。
“我们认为,这是一个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模式,将为全市老龄健康服务发展提供示范样本。”张楠说,预计明年初,“内嵌式”病房将推广、覆盖该区适宜的街道、机构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,若涉及侵权,请立刻联系删除